第六章藝術接受考點(二)-2019年藝術概論復習資料-江蘇專升本
考點7 鑒賞流程
鑒賞流程包括直覺與感知、體驗與想象、理解與創造。
1、直覺與感知。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初步感受。
2、體驗與想象。在鑒賞活動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情境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于審美想象和聯想的展開,鑒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洞察其深層意蘊,并逐漸生成審美愉悅。
3、理解與創造。理解既包括對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于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鑒賞的結果是接受者審美再創造的完成。鑒賞者對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與完善,正是審美再創造的結晶。
考點8 審美效應
審美效應主要表現為共鳴、凈化和領悟。
1、共鳴。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接受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作品中,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2、凈化。凈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3、領悟。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于世界奧秘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
考點9 藝術批評的性質
藝術批評是根據一定的思想立場和美學原則、理論體系,對以藝術作品為中心的一切藝術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和審美判斷的創造性文化活動。
考點10 藝術批評的類型
在藝術批評史上出現過多種批評形態,主要都是圍繞“客體世界”、“藝術家”、“藝術作品”、“讀者(接受者)”等藝術活動要素進行的。
1、社會歷史批評。社會歷史批評立足于“客體世界”來評價藝術,強調藝術作品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打上這個社會歷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如19世紀法國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從種族、環境和時代三要素出發,進行藝術批評。
2、文體批評。問題批評認為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個自足的整體,其意蘊和魅力需要從文本去尋求。尤其注重藝術作品的文本語言和物質媒介。如20世紀西方符號學強調對藝術作品本身或藝術符號的研究。
3、心理學批評。心理學批評從創作主體——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入手來評價藝術。它既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創作中的心理活動來理解藝術作品,也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折射出的心理因素出發來反現藝術家的心理狀態。如20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
考點11 藝術批評的功能
(1)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
(2)通過批評的開展,對藝術接受者的鑒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
(3)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創作產生影響。
(4)通過藝術批評,協調藝術與意識形態其他領域的關系,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hhaowei.com.cn/zsbysgl/4879.html